投資私募證券基金-風險警示篇
一、如何保護自己?
——如何核實基金管理人是否已經依法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
——到www.amac.org.cn公示平臺核實
——如何核實了解合法私募基金銷售機構?
——到www.csrc.gov.cn基金信息披露平臺核實
——如何掌握私募基金基本法規?
——到www.amac.org.cn學習了解私募基金各項法律法規
請記?。?br />
1.私募基金只能面向合格投資者,即:
?。?)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單位;
?。?)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
2.每人投資單只私募基金產品的金額不能少于100萬元人民幣。
3.私募基金不能公開宣傳推介,只有在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您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評估,并請您以書面形式確認合格投資者標準后,才能向您宣傳推介私募基金產品。
4.購買私募基金后擁有不少于24小時的冷靜期,冷靜期后募集機構須向您回訪,回訪確認成功前您有權解除基金合同。
5.私募機構的登記備案不是行政審批,不等于對機構合規性和管理能力的認可。
——在簽合同時需要注意什么?
——要細看合同,查看合同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缺頁、漏頁等異?,F象,每份合同內容是否完全一致,對于不懂的概念、模糊的表述一定要求管理人進行解釋或說明。
——投資私募基金后要注意什么?
——要持續關注,請到www.amac.org.cn公示平臺核實您購買的產品是否依法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仔細閱讀《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了解私募基金應當向您披露的信息內容。
——發現違法違規問題時應怎么辦?
——收集保存證據,及時向證監會和協會投訴。投訴請撥打證監會投訴熱線12386或協會投訴熱線400-017-8200。
二、如何謹防騙局?
警惕非法私募“年化收益30%-50%不再是夢想”、“保證固定收益8%”等號稱保本保收益、高收益、無風險、穩賺不賠、賺錢才是硬道理的虛假宣傳。
警惕非法私募打著大銀行、大公司旗號誘導投資者。
警惕非法私募利用某網站“排名第一”、“私募黑馬”、“投資明星”、“中國巴菲特”等自封名號誘導投資者。
警惕非法私募用拆分轉讓份額、轉讓收益權、配資、推薦股票等方式誘導投資者。私募基金100萬元起投,不得拆分、轉讓。
警惕非法私募利用新投資人的錢向老投資者定期或不定期支付短期高額回報,甚至設立回購條款,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局更多的投資。
警惕非法私募在高檔寫字樓或五星級酒店舉行提供免費午餐或免費禮物的投資推介會。免費的餐食禮物不意味著您應該購買他們的產品。
警惕非法私募宣稱掌握了某一公司或產品的內部信息,并用這類虛假信息誘導投資者。
行騙者通常“哪里有錢”就去哪——這意味著許多非法私募行騙對象是臨近退休或者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對父母不停地提醒就是孝與愛。
警惕陌生人通過微信、短信、電話非法宣傳推銷私募基金,特別是上來就談預期收益,避談風險和虧損。
投資者一旦發現違法違規問題,請手機保存證據,及時向協會投訴。投訴電子郵箱:tousu@amac.org.cn
三、學會提問
查詢基金管理機構是否依法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到www.amac.org.cn核實。
詢問基金管理機構的基本情況和過往產品信息,到www.amac.org.cn核實。
詢問基金管理機構是否曾受到監管處罰或自律處分,是否有不良信用記錄,到www.csrc.gov.cn和www.amac.org.cn核實。
有問題請到中國證券業協會授權的私募基金數據查詢檢索手機平臺“私募匯APP”了解更多信息。
仔細閱讀合同條款,詢問產品策略和最終投向、基金運作模式;具體風險以及投資者將會承受的最大損失;管理機構收取哪些費用,如何收取,是否有收益分成,分成的技術和時間如何計算,計提方式是什么;投資的活力和盈利分配方式;投資的流動性安排,以及贖回和退出機制。
詢問自己:自己的收入、風險承受力和資金時間要求是否適合投資這只私募基金產品;自己是否具有足夠的知識判斷這只私募基金產品的真實性、合理性以及風險收益情況。
四、如何識別游說?
快速交談:銷售人員以連珠炮式說話方式對投資者進行轟炸;
收益現金:承諾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描繪美好財富前進,利用安全保本、快速致富誘惑投資者。
同理心理:尋找共同點,獲得投資者好感。
信任陷阱:通過宣稱來自知名公司或具有特殊資質建立可信度。
從眾心里:說其他的投資者和自己的家人已經進行了投資,誘惑投資者把握機會盡快加入。
稀缺效應:通過宣稱供給有限,創造一種有虛假的緊迫感。
權威陷阱:將自己包裝成權威人士,讓投資者覺得應該聽從他們的建議。
同情心理:銷售人員扮演無助的弱者角色,令客戶感覺自己受到了依賴,如果不能伸出援手還會產生負罪感。
熟人心理:在面對親朋好友等熟人的推薦時,投資者往往出于對熟人的信任,不仔細查看格式化的基金合同,不仔細核查基金管理人和產品,造成損失。
放任心理:銷售人員利用投資者不懂或者懶得管的心態,表示“把一切都交給我吧”,投資者盲從銷售人員的建議。
禮品陷阱:不少非法騙局通過發放免費禮品誘惑投資者,特別是老年投資者。
參照點陷阱:銷售人員介紹產品收益和風險時,混淆概念,將兩個不同屬性的投資標的放在一起對比,故意突出某一投資標的。
本文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